2009年的E3微软发布会上,曾经出现过这样的一幕:
一个身着红衣的女子,名叫克莱尔,正在与电视屏幕里的虚拟小男孩迈罗互动。他们先是亲切地打招呼,迈罗从屏幕里扔给现实中的克莱尔一双护目镜,克莱尔见状对空气做了一个接住的动作,并假装戴上了它,玩起了水中戏鱼的小游戏。
随后,最具“科技感”的场面出现了,只见克莱尔在纸上画了一条鱼,然后对着摄像头,破次元递给了屏幕里的迈罗,迈罗识别出了上面的图案,并给出了相应的反应。
如果是AI技术已经甚嚣尘上的今天,或许你不会为它所描绘的未来太过惊讶。但在当时,这场演示引发了媒体和玩家间的轩然大波——最终却在一连串的质疑声中留下了一地鸡毛。
1
这个演示名为迈罗计划,它是微软展示体感控制器Kinect的压轴“产品”。
Kinect是一款运动感应控制器,它的外型就像一个巨大的摄像头,能通过结构光和时间差进行深度计算,从而识别玩家的动作,并且支持语音输入。微软在发布会上先展示了几个它的应用场景,比如对着空气方向盘开车:
或者对着一块板子泼颜料:
这些小游戏演示显然还不能让微软的高管们满意,他们还需要一个能够展示新设备无穷潜力和未来愿景的概念,让人们相信未来已经触手可及。而迈罗计划就是那临门一脚。
按照项目负责人莫利纽克斯对它的描述,迈罗将能够识别玩家的脸、声音、和情绪,并且反映在他的表情上。玩家将会把他当成一个人来看待,这种情感交互的代入感是手柄无法企及的。随后,现场便播放了本文开头的那段场景。
但这一切却在这段播片后变得微妙了起来。不是因为这段演示太差,而是因为它太过于完美,完美到一切演示都无法企及的程度。具有科技常识的人很难相信这是2009年能开发出的AI程序。
IGN率先发难,他们拍摄了一条恶搞视频来取笑迈罗:在视频里迈罗不得不看着现实里的女孩与她的男朋友上床,他们的内衣通过摄像头扔到了迈罗的脸上。第二天,她的男友递给了迈罗烟酒,让他不再纯真,最终导致迈罗在十年后被关进了监狱。
另一家媒体“欧洲玩家”(Eurogamer),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尖酸刻薄。他们的记者亲自去了一趟开发商狮头(Lionhead Studios)的办公室,并且跟开发中的迈罗聊了几句。这位记者怀疑迈罗是在鹦鹉学舌,并尖锐地指出,如果玩家画个生殖器,迈罗该如何回应。对此,莫利纽克斯只能表示,他没法识别这些下流的内容,而对于句子,他也只能感知到你的语调,并抱以礼貌的笑声。
玩家群则分裂出了好几种意见,有人认为这不像一个有野心的项目,只是廉价的小噱头;有人觉得与10岁男孩的互动很无聊;还有人怀疑迈罗就是款跟《模拟人生》差不多的游戏。而相信迈罗是真的玩家,则觉得就算只兑现7分承诺,也是游戏业跨出的一大步。
2
理想和现实到底有多大的差距,微软对此当然心知肚明。
他们一开始就知道迈罗不是一个可行的项目,当然也没有后续投入。一年后2010年的E3展上,玩家没有看到迈罗的进一步消息。在媒体的追问下,XBOX市场部的格林伯格表示。“迈罗还在开发中,但它只是一个技术演示而不是一款游戏,我们没有计划将它推向市场。”而Kinect之父基普曼随后也确认了迈罗从来就不是一款游戏。
那段E3的演示也是典型的造假预告,游戏画面是狮头工作室逐帧渲染的高清画面,而那个名叫克莱尔的玩家则是微软聘来的女演员,对着视频假装在玩游戏。最后的结果就是呈现出了一个过度自然,又极度虚假的交互情境。
而玩家间日益高涨的质疑声,都指向了迈罗的负责人——彼得·莫利纽克斯。
彼得·莫利纽克斯
不夸张地说,之所以有那么多人对迈罗还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,也是因为有莫利纽克斯坐阵。他是上世纪90年代最负盛名的开发者之一,他开创了上帝游戏这一类型,《上帝也疯狂》《主题公园》《地下城守护者》都出自他的手笔。但大佬兜底能稳住情绪,出了事后,也要一个人背锅。
面对质疑,莫利纽克斯只得反呛老东家,说格林伯格是市场部的,他不清楚项目已经进展到了什么程度。同时,他还要召开一个TED讲座,在那里他要现场实机演示真实的迈罗,希望借助公众的反响来让微软回心转意。
但事与愿违,这场演示却成为了敲响迈罗丧钟的瞬间。
在这个实机演示里,玩家并不能随时与迈罗交谈,开头是完全线性的,玩家要跟迈罗玩找蜗牛,打水漂的小游戏。只有在迈罗想踩死蜗牛时,玩家可以出声阻止或鼓励他,从而塑造迈罗的人格。本质上这只是另一种生硬的选项。
▲大家想看到的是如何实现2009年神奇的效果,结果只看到了生硬的打水漂小游戏
在这之后,迈罗回到家里,他跟母亲吵了一架,随后会玩家将进入与迈罗交谈的环节,只有当画面上出现话筒图标时,游戏才会识别语音,并且游戏的背景音还会引导玩家说些安慰迈罗的话,甚至会浮现出一条透明的提示性句子“别担心,一切都会好起来的”。可见这样的对话是毫无自由度可言的。尽管如此,在试玩人员说出安慰的话语时,迈罗依然只会说些模棱两可,或自顾自的回答,与演示者的对话完全对不上。
▲对迈罗说话时,下面的透明字幕会提示玩家“应该说什么”
可想而知,这场实机演示没有带回玩家的信心,也没有唤回微软的关注,反而向世人暴露了这个计划所蕴含的科技是如此地浅薄,甚至不如精心制作的多分支叙事游戏。
这场演示也将莫利纽克斯彻底钉上了耻辱柱,从不可一世的传奇到声名狼藉的骗子,对公众来说仅有一纸相隔。时至今日,在Youtube上搜索他的名字,在前排出现的全是封面写着“骗子”和“造假”的视频。
不过,这位曾经的游戏大师,在当时真的与微软狼狈为奸,就为了导演这么一出欺骗性质的大戏吗?却又不全然如此。
3
严格说来,迈罗计划并不是Kinect之后才临时起意的项目。它最早的概念要追溯到2001年之久。
当时莫利纽克斯刚成立了新公司狮头。除了继续开发擅长的上帝游戏之外,他还向媒体透露了一个秘密计划,它的代号叫做迪米特里,这是莫利纽克斯现实中教子的名字。关于这个项目的细节,莫利纽克斯讳莫如深。他对记者称:“如果我描述迪米特里是什么的话,你一定会认为我疯了,所以除非我能实际展示它,否则你绝对不会相信。”
虽然当时的记者一头雾水,但如今我们从迪米特里的现实意义中不难猜到,他就是日后迈罗的雏形,一个可以进行情感交互的人工智能。这点也在日后得到了莫利纽克斯的承认。
他对于AI的探索并非只是装装样子,在狮头工作室的首款游戏《黑与白》里,玩家就需要教导一个巨大的生物,可以是牛,猩猩,或是老虎。你可以适度地奖惩它们,让它们不要随便吃人,或是到处拉屎,从而起到教化的目的。
▲《黑与白》的三个生物
但随着迪米特里项目一直停滞不前,狮头将主力全部抽调到了大型RPG《神鬼寓言》的项目后,它便胎死腹中,不再被提起。直到微软内部公开了Kinect为止。
莫利纽克斯日后接受IGN的采访时坦言,他刚看到Kinect的内部原型时十分激动,当时开发中的Kinect是一台拥有独立处理性能的设备,视野能够扫描整个房间,而声音识别原本应该有多个传感器,能够感知其空间位置。
在这个前提下,他才脑洞大开,觉得是时候重启曾经的迪米特里项目、实现现实与虚拟的破次元交互了。但真正的零售版问世时,以上的任何功能都没有实现。这才导致了播片与实机的巨大落差。莫利纽克斯回首往事,只能沮丧地说了一句,Kinect是一场灾难。
而这种“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”的故事,在当年并不少见。放在索尼身上也是如此。
PS3的独占游戏《双眼身份》,就有着与迈罗相似的概念,玩家需要通过PS的外设Eyetoy来与游戏中的两位女特工交谈,指示她们执行各种任务。她们并不是机械化地听从命令,甚至还能与玩家说笑。但在2005年首次亮相后,便再无音讯。
无独有偶,索尼精心打造的虚拟游戏社区PS Home,也曾夸下海口,声称所有PS3游戏都可以借助PS Home作为入口来运行。但最后却沦为了一个晒时装的大型聊天平台。
▲PS HOME后来找到了自己的方向,只不过与原先的概念相去甚远
PS3和XBOX360那代主机,随着网络功能的完善、高清规格的普及、游戏开发费的暴增,不仅带来了许多划时代的大作,也让许多开发者陷入了对技术判断的误区。许多人自以为走到了技术的爆点,但孰不知只有量变而没有质变,最终与平台商一起画出了没有下文的大饼。
不过,相比那个满天飞“饼”的年代,如今的游戏业已经保守了许多。3A的开发规格换来的只是非常有限的提升,太过宏大的承诺也很难再哄住越发精明的玩家。或许现在运用最新的AI技术,迈罗计划无疑会更接近原本的设想——但会产生这个想法的人,却早已不复存在了。
扫码关注
游研社公众号
小程序
游研社精选
- 首页
-
- 页 / 共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