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京剧就不应该拿出去推广传播,现在别说老外不看,哪个中国年轻人看京剧啊。”
上面这段话应该不会让你感到太陌生。每当国产游戏、动漫乃至网络小说在海外获得了一些成绩,它的各种版本就会被拿出来作为文化输出的反面典型批判一番,有类似待遇的还有不少国家重点非遗项目。
但这句话有挺大的事实错误。
只要去过哪怕一次戏院,你就会发现,当下京剧依然在剧场演出中占据了相当份额——在国内剧场整体萎缩的大趋势下,活得还不错。而且,剧场中京剧消费的主体,还真就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。
不止京剧,安徽的黄梅戏、福建的歌仔戏也是以年轻观众为主,很早就有贴吧追星、专辑收藏甚至是周边产品出现。比起现在的“新国风”“古风圈”,时髦值一点都不低。京剧的衍生更不用提:动画、漫画等诸多联动形式,随便列举都有不少。
在剧场外的网络视听中,这种年轻化则更为明显。抖音今年对非遗戏剧的观看次数进行了统计,30岁以下的观众占比超过了7成。
不过,有这种“年轻人不爱看京剧”的印象倒也不奇怪。文化娱乐消费的多元化让人们的兴趣点不再那么集中,大家都有各自的小圈子,平时互不打扰。而线下剧场的天然门槛,让普通人很容易在浏览信息时不自觉地屏蔽京剧相关消息。
问题在于,这种言论背后有着非常危险的逻辑:我没接触过,身边也没人接触,这个东西难懂还没用,所以还是不要搞了吧。
关于身边统计学有多不靠谱,自然不用赘述。“我不喜欢,看上去没用”的文娱产品——特别是小众亚文化产品——被大众呼吁抵制甚至封杀的例子在国内并不鲜见。很显然,不少年轻人都对一刀切的做法感到不满,并且认为这种古板、缺乏调查就妄下论断的情况,只存在于“上一辈的迂腐决策人”手里。
京剧由于其特殊的地位,看上去绝无惨遭封杀的危险,但“京剧反正都没人看,不如大力推广大家喜闻乐见的二次元”这样的言论,其实和“做一些只有小孩子看的动画片,不如推荐他们多读读名著”如出一辙。它的下一步就是“京剧看的人不多,因此不重要,所以死了也无所谓”——现在二次元和游戏的受众逐渐增多,宅和玩家不再是小众人群了,但当年,正是这种看上去没问题的三段论,让文娱产业大受打击。
前不久的一场直播
对于自己不理解的文化、审美没有包容性的人,或许远远比我们设想的要多。
对于不了解的文化产品应该抱有什么态度,有位老艺术家的话让我印象深刻。
那还是在2001年,有一部名叫《网虫日记》的情景喜剧,在那个网民还不算多的年代,它的剧情自然没逃过“跳脱主流生活、离奇古怪”的批评,其主题曲中的“星际争霸我能,命令与征服我懂”歌词也有带坏小孩的嫌疑……
但当时一位老专家在某个电视节目中表示:这部喜剧不是大多数人的生活,但它是有生活的。不能因为它讲述的不是我们的生活,就去否定这种生活,断言这种生活是错误的、不值得过的。
虽然我已经忘记了这个老专家是谁,这档节目叫什么,但对这种看待小众事物的态度,我发自内心地感激。
归根结底,还是因为人都喜欢多管闲事。 —— CaesarZX
扫码关注
游研社公众号
小程序
游研社精选
- 首页
-
- 页 / 共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