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载APP

【白夜谈】我为什么沉迷《地下交通站》

石叶
文化 2020-12-02
文化 > 【白夜谈】我为什么沉迷《地下交通站》
收听文本
0:00/0:00

题图 / CaesarZX题图 / CaesarZX

最近我偶然间刷到了2007年的情景喜剧《地下交通站》,谁知不小心看了一集就再也停不下来了,一口气刷完了全集。

这剧的包袱相当密集,同时也十分新鲜。又因为是抗日题材,可以将汉奸、鬼子进行无限丑化,因此最后的效果就更加荒唐搞笑。

《地下交通站》比《武林外传》晚一年开播,名气上更是逊色很多。但相比于《武林外传》有时候会借机探讨一些深刻、煽情的主题,《地下交通站》单纯的搞笑和嘲讽更能满足我毫无廉耻的娱乐需求。

剧中每个人的表演都可圈可点,神态、动作、台词中都能感觉到细致入微的功力,就连本应是武打明星的吴樾都展现了很好的演技。后来我才知道原来人家不仅武术厉害,还是中戏表演专业成绩第一名考入国家话剧院的学霸。

更难能可贵的是片中笑料原创程度很高,包袱与人物形象契合,台词也十分亲切自然,产生了很多被人们牢记的名句。

《地下交通站》让我相见恨晚,同时也让我感到遗憾。一方面是不论是28集版还是30集版,都感觉太短,完全看不够。另一方面,它让我疑惑,为什么这样的剧如今越来越少了呢?

首先可能是情景喜剧本身的问题。情景喜剧的模式比较古老,容易被新的观众嫌弃,尤其服化道看起来都比较简陋,没有各种特效满天飞的高级感。

情景喜剧虽然会进行后期剪辑,但拍摄时的状态更类似于小品和话剧,通常对于演员临场的表演功力和剧本都有较高的要求,因此拍摄难度更大。

近十年国内最火的情景喜剧《爱情公寓》证明了情景喜剧并非没有市场,但围绕着《爱情公寓》的那些事儿则证明了情景喜剧对剧本的要求确实很高。

之前国内的大部分情景喜剧都来自于英达、尚敬等几个固定的团队,这些团队在近年来都没有什么作品问世,因此情景喜剧就陷入了停滞。

除了情景喜剧本身,更复杂的原因也许看看《地下交通站》的续集就能够明白了。

2011年,《地下交通站》的主创团队制作了续集《二号交通站》。

导演从英达改成了编剧英状,《地下交通站》中最出彩的角色,比如掌柜的孙有福、贾队长、黑滕规三等全部回归,只是把蔡水根这个看似可有可无的角色换成了王金宝。然而到了第二部,人们才意识到水根这个角色是多么的重要。

《二号交通站》让我想起了前一阵子被吐槽的张一山版《鹿鼎记》,都有一个因演技过猛导致智力下降的主角,导致我只坚持两句台词就被破防了。


很多人认为王金宝是《二号交通站》最大的败笔,我倒觉得这样的成果不能让演员一个人独吞,导演、编剧和其他主创都应该有功劳。

从《二号交通站》的中我们能看到一个趋势,就是对明星角色的单纯信任,仿佛只要有贾队长、孙掌柜和黑滕太君这些SSR角色就可以高枕无忧了。

不过在2011年,这还只是一种趋势,而到了今天它已经成为了一种现象。

很多影视制作公司对于明星、流量、炒作盲目迷信,对剧本、表演、拍摄等基本构成元素选择性的漠视,容忍甚至主动追求更加脸谱化、快餐化的表达。

而这些剧的受众也不再是所有电视机前的观众,往往只面向与某些特定的群体。

所以小时候经常有那种我根本没看过,却知道名字的剧、歌曲和明星,而在如今信息便利的年代,这种作品却越来越少了。

红遍全国这个概念已经不存在了,取而代之的是网红。顾名思义,就是在网上红,网外头就不一定了。而且虽然用的是同一个互联网,但彼此之间的界限好像反而更清晰了。

如今《地下交通站》在B站已经有4千多万的播放量了,贾队长的语录被做成各种cut版本在网上流传,从流量上也算是个网红剧了。

这个10多年前不温不火的喜剧,在如今被网友们一遍遍的反复观看,连我也开始了二刷,因为它非常的欢乐,同时也很悲哀。


展开全文

扫码关注

游研社公众号

小程序

游研社精选

10
快速评论
热门评论
全部评论
评论时间
查看全部评论
  • 首页
  • 下一页
  • 页 / 共
作者:石叶
这个人很懒,什么都没留下
相关阅读
App内打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