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偶尔会倒着去听自己音乐软件的红心歌单,通常这意味着我“没歌听了”。
我的听歌习惯略显奇特,每遇到中意的就是单曲循环,非得翻来覆去听个几十上百遍,直至腻到再也不想听以后再找下一首歌,反复如此。
这中间免不了有空档——总有段时间找不到喜欢的新歌,那除了听“每日推荐”碰运气,也就只能翻翻过去的歌单。
上初中时听的部分音乐
听以前的歌,脑海里会不自觉涌现出一些画面,做某件事时总在循环一首曲子,久而久之也会形成一种印象绑定,就像如今人们剪视频时爱用那个标签“做某事的小曲”。
例如小时候自己看家害怕的时候,要用音响超大声放《百变小樱》的《Honey》驱邪;后来扫地、洗碗,虽然是苦差但要保持优雅,就听马友友的《Libertango》,;出门骑车要听John Waite的《Missing You》,想象自己散发80年代的潇洒感……
这首歌自己百听不厌,较为少见
很多年前百花齐放的华语乐坛,确实也是我童年的一部分,不过那时我的收听方式主要是磁带和光盘,以及价格不算便宜的电视点播节目。音乐软件上少了这部分的记录,确实有些遗憾。
现在回忆当时的话语流行歌曲,倒是能记得很多MV画面
说起音乐和事物的印象绑定,我也有些相当离谱的回忆。
有一年书架,我的语文作业里有抄书,要求摘抄10000字的好词好句,我当时选的书是《乔布斯传》。那本书的封面照很经典,我当时听着火星哥的《Just the way you are》抄了两礼拜,如今这首歌一放,我首先想到的还是乔布斯那张脸。
这其中也有些微妙的回忆,我的红心歌单里最早不少乐曲都是电子乐,例如Tobu和Alan Walker两人的作品。我还记得自己初听《Faded》时的心情,接近“这应该是世上最酷的风格”,之后一下成了电子音乐爱好者。
我的网易云红心歌单第一首歌《You》,是《同步音律喵赛克》的特供版
几年前一个晚上,我把这俩人的歌单删得精光。过去明明很喜欢,现在又觉得这些音乐土到不行,那段时间每次倒放红心歌单,都没忍住删掉一些曾经爱听的歌。
Alan的音乐风评也经历过几次迭代,接近毁誉参半
如今再回看这件事,我又觉得当年的做法有些过激,导致自己少了很多可以回忆的东西。
不只是音乐,我还在其他地方遇到过类似的情况——最初以为自己找到了最好的东西,随着成长又开始嫌弃过去的自己,急于摆脱过去的形象,甚至转头攻击它们来彰显自己“进步”了……
当年的“钢琴王子”克莱德曼,国内的评价变化和Alan也差不多
但越是一路听下去,越感觉在听音乐上要学会和自己和解——听歌喜好有变很正常,好听就听,不好听就暂时先放下,何必妄自菲薄,还是得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。
说到最后,如果有什么不变的东西,可能就是我对V家术曲的爱一如既往。
之前回老家时,我还在感叹V家音乐着实迎来了又一春,连老家上小学的孩子都在谈论初音未来和Teto,好处是也让我和孩子们能有共同话题。
我个人最喜欢的术曲,匹老版2016年的一首歌
可即使是听术曲,也有些让我抓狂的回忆。
我小时候用来听术曲的设备是T800型号的步步高点读机,现在每次听到《炉心融解》《世界第一的公主殿下》时,我还是会觉得很好听,但会先忍不住倒吸一口气脚趾抓地——我当年提着一台三斤重的点读机,在一个“非主流”还是主流的小县城里,像传教士一样,四处跟人宣传“这才是真正的音乐”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