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载APP

小红书流行的「20分钟效应」,越传越邪性了

地球人研究报告
文化 2024-04-16
文化 > 小红书流行的「20分钟效应」,越传越邪性了

就在这几天,「20分钟」突然成了网上最火的时间计量单位,看得我是越来越迷糊了。

社交媒体中,人们正以它为基础,不断推出一个接一个理论,称其为「xx 20分钟效应」。

它们核心都在于:

你花「20分钟」做这件事,心情马上能好,很快就能有松弛感。

而“这件事”的具体指向,就比较五花八门了。我最近零零总总看了不少。

比较普通的,有「海边20分钟效应」。认为去海边杵20分钟,压力焦虑马上跑。

稍微不同点的,是「20分钟午餐效应」。指的是在太阳底下吃20分钟午餐,比在屋里更妙。

再进阶点呢,已经进化到「20分钟菜市场效应」了:赶大集20分钟,治愈所有烦恼。

目前为止,这些不同的「20分钟效应」还在被不断提出,甚至越整越邪性。

最前沿的已经变成了「麻将1分钟效应」,在主题和时间尺度上都来了个超维进化。

除此之外,这些杂七杂八的理论,大部分都聚焦在「20分钟」这个时长上。

倒不是因为这个不上不下的时间有啥精妙之处,是因为前段日子火了个「公园20分钟效应」。

「公园20分钟效应」是在小红书上炒起来的。据称还有专业背书,来自一篇《国际环境健康研究杂志》上的研究:

即使不做任何运动,在公园里待二十分钟,也能带来更好的状态。

随着很多博主火急火燎地去尝试,并郑重带回“确有此事”的反馈,这个概念很快在网上爆火。

比较直观的反馈就是,近期许多公园开始人满为患,野餐垫铺得让人无处下脚。

在这之后,人们便开始以这「20分钟效应」为中心,无限发散创想。

以往大伙都嫌时间过太快,现在短短「20分钟」却又成了决定性时长。

让人看得眼花缭乱,不知道谁说的才算好。

事实上呢,我觉得虽然大伙说得挺杂,但应该都挺有效,只不过关键点当然不在20分钟上。

因为无论赶大集、上公园、去海边,核心都是在脱离日常惯性场景。

生活是有很强惯性的。很有可能你当初一脚油门踩下去,之后的很长时间里都在同一个区间里晃荡。

所以人就是得抽空往新鲜地方钻,不然就能钻的就只牛角尖。

至于到底去哪才算好,网上这些「xx20分钟效应」们其实已经透露出规律了:要能脚踩大地,头顶没有天花板。

所以目前为止,公园仍是「20分钟效应」大赛的冠军:

它不仅满足这两点,还附带有花有草,和打工人日常生活场景两模两样。史铁生就这样写地坛:“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。”

只不过也是在最近,由于各类「20分钟效应」越来越火,大伙都赶着上公园等地找“松弛感”,也有一小批社交媒体叛逆犯窜了出来,说这种找松弛的行为本身就不松弛,是“假性松弛”。

我看了只想打人。正因为大家基本都被迫紧绷得不像样,才会有一水的「20分钟效应」冒出来,要是所有人都能真松弛下来,流行的就该是什么「三亚72小时效应」了。

总的来说,20分钟不多不少,对打工人来说还挺友好。

推荐大家,每天抽空都去松一松。


展开全文

扫码关注

游研社公众号

小程序

游研社精选

13
快速评论
热门评论
全部评论
评论时间
查看全部评论
  • 首页
  • 下一页
  • 页 / 共
App内打开